郑州某鞋城,一家商铺门口贴着“全场处理”,店内却已人去屋空
河南商报记者 唐韬/摄 河南商报记者 李兴佳
时代在变,鞋业的天下也在风云剧变。
过去一个款式卖三年,从沿海卖到内陆、从省会卖到县城。而现在,电商抢流、寡头垄断、信息透明、竞争加剧,批发商从未如此被冷落。
曾盛极一时的郑州市京广路鞋城商圈,也在市场外迁和行业变迁中逐渐走向隐没。
【故事】
一个产品卖三年
代理一个火一个
“那是一个不愁卖的疯狂年代。”2017年2月16日,女鞋品牌“珠利莱”总经理朱利英回忆起光辉岁月。
那是在1991年11月17日,她的第一家店在郑州市二七区开业,“柜台费一个月300元,简直天文数字,结果开业后一天挣100元,最高300元,一个月挣了一万多元。”
1997年进驻鞋市场的“依萨婷娜”品牌总经理吕洋也有类似经历,“那会儿是卖方市场,有货品就能销售,坐等客户上门。”
“至美欧”品牌冯建华总结,“那个年代只要敢干,不管对不对,做了再说。”他每个月要坐火车南下广州两三趟,拿了货返郑卖,中间一次因为进到假货,“赔进去了一二百万元,那可是万元户很流行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啊。”
因为时代造成的信息不透明、交通不便起了很大作用。“一个产品能卖三年,从省会卖到地市再卖到县城。”朱利英说,“代理一个品牌火一个,进来的货都不够卖,收钱都来不及。”
这些第一拨下海的既得利益者,在完成了财富的原始积累后,开始称霸郑州鞋业市场。也是在这一过程中,以京广路鞋城商圈为主角的郑州鞋业批发格局正式形成。
【变化】
京广路鞋城商圈
5年减少商户约350家
逐渐成长起来的京广路鞋城商圈,代表着汹涌的财富,曾吸引了无数鞋业掘金者求富的目光,县市客户蜂拥而至。
郑州鞋业资深人士白胜强(化名)是鞋城商圈由盛及衰的见证人。他描述了2011年11月份第一次进驻京广路鞋城商圈时的震撼景象:
“现在回忆起来,觉得当时鞋城生意真好,客户人挤人,除河南省内市场外,批发业务可辐射到安徽、湖北、山西、河北、山东等,京广路鞋城商圈在全国的影响力巨大;但同时鞋业商圈的硬件设施却比较陈旧,基本处于第一代大棚式市场阶段,冬冷夏热,大家苦不堪言,但由于生意火爆,大家还是觉得可以忍耐。记得当时整个商圈有商户2250余户。”
一晃五年。如今的鞋城,白胜强认为出现了问题,“市场看不懂了。”
源于2012年推行的中心城区市场外迁,如今的鞋业市场格局已发生巨大转变。“虽然也是七家鞋城,但一家已经开始改造,三家鞋城启动拆迁,比这更严重的是商户生意一落千丈,客户少了、账难收了、市场看不懂了,原来的2250余户商户目前仅剩1900余户。”白胜强说。
有业内人士持更悲观的态度,这种现状再维持两年,可能商圈整体商户规模会降到1400户左右。
辐射人口
从1亿多减少到3000万
一部分鞋商户越来越惊恐,他们发现熟悉的代理商、经销商绕过了自己,直接和厂家对话。
一家郑州商户去厂家拿货时,碰到了自己曾经的两个客户,场面一度尴尬。
“目前洛阳、周口已经有成规模的批发市场,而这些市场的批发商户进货直接对厂家,并不经过郑州。十年前,他们基本都从郑州拿货,是郑州商户的二级代理,甚至各地市大型超市都已经联合到厂家发货。”白胜强说。
他说,以前郑州鞋商户批发业务辐射河南全省甚至中部几个省的1亿多人口,现在品牌鞋业除外,童鞋、拖鞋、布鞋、旅游鞋、低档革鞋的批发业务估计只有郑州及200公里以内地市的3000万左右人口。
一位商超渠道的采购商称,“整个采购行程三四个小时,费时费力不说,酷暑夏日,来回走一趟,脱三斤水、两层皮;严寒冬日,来回走一趟,脖子冻到衣服里,恨不得穿两层雪地靴,本来在自己的城市算个伪白领,来进一回货,跟走了趟长征似的。”
这是地市客户的心声,更是目前批发商面临的尴尬和疑问:随着信息越来越透明和交通越来越发达,中间商是否会走入末途?
“河南是鞋业大省,但附加值低、工艺达不到要求、配套不完善。”业内人士分析,“设备、工人只要花高价都能请得起,但产业链上下游是否形成一体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