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后,我慢慢长大。小学、初中,布鞋都始终伴随着我,那个时候,几乎所有人都在穿布鞋。升入高中后,穿“买的鞋”的人多了,但布鞋依然是大众选择。直到高三的时候,我也才买了一双,当时有一种赶时髦的感觉。1 M3 w; S* a' g9 I 到哈尔滨读大学,是我第一次面对大城市。在这之前,我只去过一次聊城,但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医院和客车上。去哈尔滨,我特意穿上了那双买的鞋,但在刚到学校的时候,看着身边穿着花花绿绿的同学, 突然发现那双我在县城时时髦的鞋子是如此地土气。从此,我几乎就没再穿过布鞋。' Y/ p7 M0 u% x1 b 日子慢慢走下来,还是在我的家乡,我渐渐发现很多初中甚至小学的孩子都不穿布鞋了。最新一期的《南风窗》杂志有一个《活着》增刊,里面一段介绍河南的农村,我特意留意了图片上一大群人的穿着,无论大人还是孩子,也没几个人穿布鞋。也许在这些孩子的眼里,布鞋是土气和落后的象征,也许这些孩子的母亲已经不会布鞋了。 布鞋曾是乡村文化最重要的符号之一。在涉及农村的影视剧中,年轻的姑娘总是以送布鞋的或鞋垫的方式向心爱的小伙表达爱意,而在战争系列片中,农村广大妇女围坐在一起做军鞋也是一大景观,这里的军鞋,很多也是布鞋。我多次看到母亲做鞋,那是不折不扣地一针一线,尤其是鞋底,上面布满了针眼,即便鞋底的线被磨段了,组成鞋底的碎布也不会散开。 原汁原味的布鞋受到的第一个冲击,恐怕要算是泡沫鞋底。这种鞋底据说是用玉米棒加工而成的,所以非常轻,没什么重量。更重要的是,它很便宜,大概两块钱就可以一双。手工纳鞋底虽然不会花钱,但却非常费时,所以泡沫鞋底就流行开来,妇女们只要把鞋帮做一下,然后一缝,布鞋就出来了。" b x9 d4 U# p- E. a7 u 泡沫鞋底当然也有缺陷,它比较软,很容易被玻璃什么地穿透。在农村,大街小街上有个玻璃、硬石子什么的,是太平常不过的事情。另外,它好像容易诱发脚臭。第三,也是我很在意的,它没有以前那种布鞋的感觉了。 而今,即便是这种鞋底被工业化的布鞋,似乎也在逐渐跟乡村告别。农村里很多刚刚当上母亲的姑娘,在当初退学后就直接到外面的世界去打工,不仅没时间学做布鞋,而且也已经习惯了穿“买的鞋”。当她们因为结婚生子的缘故回到家乡,发现家里也有了稍许的变化。无论是乡镇的大集还是县城,甚至村里的集市上,到处都有卖鞋的,而且售价不贵,二三十元的鞋子很普遍。大约可以肯定的是,大量低价的冒牌鞋子已经涌入了农村市场,这让我想起了当年的温州。 而像我母亲这样的人,虽然会做布鞋,但因为孩子很早就开始了所谓的城市生活,所以也基本不穿布鞋了。我过年回家的时候母亲还唠叨,说做了鞋没人穿了。还有一个因素是,农村人挣钱的方式多了,我们村东头就有几家木料场,附近村里的很多妇女都在那里打点零工补贴家用。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高昂的物价已经传染到了农村,什么都开始贵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还会有多少人把大把的时间放在做鞋上呢?2 Q( V/ }; E9 w% `* u 但奇怪的是,在城市,布鞋似乎有些流行。在成都,我就见过好几家“北京布鞋”的店。我进去看了一下,说是布鞋,其实很难说是“名副其实”,鞋帮确实是布的,但鞋底就不是了。更重要的是,它不是手工做的,而是工业品,是流水线作业的结果。农村的布鞋,流淌着乡村的韵味,而“北京布鞋”只不过是一个商业符号而已。 乡村的东西在慢慢远去,一种标榜农村的东西正在城市缓缓升起。布鞋是其中之一,另外还有什么农家乐、土鸡蛋等等。在我的心里,这些东西从来都无法勾起我的兴奋,因为那根本就不属于农村,那是为了迎合商业、迎合城市而制造出来的,毫无本真可言。农村的味道到底是什么,我也说不清楚,但却深深地感受过,那种穿布鞋的味道,那种穿过庄稼地的味道。我也在想,我们到底需要什么?到底是什么东西,让我们在物质上不可或缺,在精神上无限留恋? |
|手机APP|手机客户端|留下鞋印|站点帮助|Archiver|小黑屋|中国鞋文化网 ( 京ICP备05011923号 友情链接QQ:44866083 )
GMT+8, 2024-11-23 21:08 , Processed in 0.09360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