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干有三好
烧饼做得好 面条烧得好 布鞋做得好
李林森用43年赚得“布鞋做得好”
房子很旧,墙面颜色发黄,门框和窗框的蓝油漆褪色剥落,刻画出了时间的久远。“布鞋”两个字不大,用油漆写在墙面上,应该也有很多年了,真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门面。说实在的,路过时不注意它太正常了。
走进店门,八九平方米的小屋内,满眼全是布鞋,挂在竹竿上的,摆在木架上的,还有两排木头鞋楦,一堆堆的鞋底、布料,零乱中有排序。门口右手边是一张工作台,里面一位满头已是灰白头发的老人,坐在窗边的缝纫机前,低头在给一双布鞋的鞋帮滚边。男人用缝纫机,不多见,而且操作得还是那么熟练。
他就是鞋匠李林森。
有人说,老李做了20多年的鞋。只能说,那些人还年轻。实际上,老李从19岁开始做鞋,如今62岁的他,已整整做了43年,就连一直陪伴他的缝纫机也都是40岁的“老家伙”了。
还有人说,庾村集镇流传着一句俗语:“莫干有三好,烧饼做得好,面条烧得好,布鞋做得好。”这俗语中说的布鞋,就是老李做的布鞋。
老杭州有句口头禅:“头顶天,脚踏边。”
老李的父亲出身“边福茂”
中风的父亲口授了做鞋绝活
手工业讲究的是一个传承。老李做鞋,也是一样。特别是老李家的历史,那得提一提。
老杭州有句口头禅:“头顶天,脚踏边。”意思是说,帽子要戴“天章”的,鞋子要穿“边福茂”的。百年老鞋店“边福茂”,当年是西湖边闻名遐迩的“老字号”,也是老李的父亲——李如贵学徒出山的地方。曾经,穿“边福茂”的鞋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出自“边福茂”的鞋匠也是手艺最佳。
父亲学得一门好手艺,几年后从“边福茂”出来,也在杭州开了鞋庄。那时还是布鞋一统天下的时代,生意很好,店里还请了四个伙计。
抗日战争期间,杭州动荡不安。为了避难,老李的父亲举家搬到了僻静又安全的莫干山脚下,老李也出生在这里。直到父亲中风,不能再做鞋,老李才接班维持鞋店的经营。那年,他19岁,开始真正做鞋。
父亲不能手把手教,只能动嘴讲,老李就在父亲的口授下学做布鞋。“也许从小在家里进进出出,看着爸爸做鞋,学得很快。”是遗传抑或是天分,做鞋对于老李来说并不是一个难活,他学得很快。父亲从“边福茂”学的手艺也都传到了老李手中。
鞋面穿旧不走样
鞋底穿破不毛边
做双布鞋,要十几道工序
别以为布鞋,布做的,就不耐穿。“边福茂”的布鞋出名,就是因为一个“耐”字。“鞋面穿旧不走样,鞋底穿破不毛边。”是当年人们对“边福茂”布鞋的美誉。如今老李的布鞋,依然有着这样的传承。
老李做好一双布鞋,其实花的时间不长,但花得工夫很大。糊布衬、剪样板、粘鞋面……做一个鞋帮,就有八九道工序。再把鞋帮和鞋底钉好,到鞋楦定型,用白碳烘干,一双鞋的真正完成,需要的是十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老李从不马虎,都是为了保证鞋子能合脚、牢固。
“至少8个线圈,质量一定要过关。”老李不会纳鞋底,纯手工的鞋底是老李让农村妇女纳的。老李要求很高,不过关的鞋底他从来不收。但好的鞋底,一双就是八十元。“一般人就上班穿穿的话,鞋子几年都不会变形。”老李对自己布鞋的质量很自信,他说不少人喜欢穿着布鞋上工地,这样也能穿上半年。
老李也很讲究细节,为了让白底黑帮的布鞋看起来更分明,他还给底边涂上白色的乳胶。“黑是黑,白是白。”老李相信,一双简单的布鞋也要有自己的特点。
老李的布鞋样式都一样,松紧鞋,价格上分两种,胶底布鞋35元一双,纯手工布鞋110元一双。说实在的,这个价格,对于现在其他类的鞋子来说,真的是便宜,而且质量绝对OK。
不想让父亲的手艺断在他手上
八万双布鞋在这里诞生
“算不清楚了,平均一年做2000双吧。”老李估摸着,43年来,自己做的布鞋应该有八万双左右。样式也从传统的园口、小方口布鞋,转变成了如今的松紧鞋。
传统手工艺的东西,总在新兴事物兴起的时候受到冷落,布鞋也不例外。尽管手艺好,但老李同样经历过生意清淡的日子。现在的鞋店是1973年搬过来的,36年来,摆在窗边的缝纫机位置都没换过,老李也一样固守鞋店。
“尤其是保暖鞋出了之后,棉鞋生意就差了。”老李说,改革开放后,随着球鞋、皮鞋等各种新式鞋子出现,穿布鞋的人渐渐少了。生意冷清的时候,只能简单的养家糊口。但是即便那样,老李从来没有想过转行。
“没什么可做的,不做这手艺就丢了。”老李知道,其实并不是没有转行的机会,只是舍不得布鞋这行当,那是他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他更不希望从父亲那里传来的手艺丢在了他手里。
前几年,布鞋的生意又开始好起来,老李的坚持也让自己布鞋事业又一次焕发了青春。而布鞋的再度受欢迎,又让老李充满了干劲,他说只要自己做得动,就会一直做下去。
“女儿要结婚了,妈妈来给她买布鞋,其实20多年前,她结婚的布鞋也是在我这里做的。”这对结婚都在老李那做红布鞋的母女,让他印象深刻,他高兴的是,那是他坚持下来才会遇上的事。
穿过他的布鞋
很多人都上瘾了
出国前来他这里
买鞋的人多的是
“酒香不怕巷子深。”虽然身在山区,但老李的布鞋已经名声在外,众多顾客还是来自外地,温州、杭州、上海……甚至还有老外。“穿过我做的布鞋,很多人就不穿其他鞋了,都穿上瘾了。”老李对自己的布鞋非常自信,他说老顾客多,一般还都是有钱人。
尽管老李的门面不起眼,但停在门前的车子都是很亮眼的。老李不懂车,只知道奔驰、宝马这几个叫得最响的牌子。“多数都是开车来的,现在还是城里人喜欢穿布鞋。”老李认为城里的有钱人都选择穿布鞋,不是因为布鞋舒服,那是因为什么呢?
哪个顾客是哪里的老总,开的车又是什么名牌?老李总会听别人在议论自己顾客和他们开来的车。不过他一向不打听他们是谁,从来就是专心做鞋。
“汽车开进来买鞋,油钱都够买好几双鞋了。”老李还为顾客心疼钱。他记得一个温州老板,每次都是自己开车来,一来就买10双。但是算起油钱来,又足够买上10双了。
“有很多人买了些带去国外,国外买不到这样的布鞋。”买了老李的布鞋再走出国门的人不少,也有人买了寄给国外的亲友,他们的足迹还让老李的布鞋遍布了国内外。
老李的儿子很出息,重点大学毕业后早已在上海工作、生活。如今,唯一让老李可惜的是,做布鞋的手艺不知道怎么传下去。很多人希望老李能找个接班人——如果他不做了,习惯穿他布鞋的人不知道去哪里再买到那么舒适的布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