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在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之际,两岸食品安全新机制将在7天内启动,这也是本次陈江会签署的四大协议中生效最快的一个。根据昨日签署的《海峡两岸食品安全协议》,两岸将对涉及影响民众健康的重大食品安全讯息及突发事件,进行实时通报,并且提供完整讯息。 ||5c00f1d2c55960bb97c202300f97758f<![endif]-->
主管部门专家定期会商互访
在遭遇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时,本次协议建立的协处机制将包括一套完整的处理过程,包括:紧急磋商、交换相关讯息;暂停生产、输出相关产品;实时下架、召回相关产品;提供实地了解便利;核实发布讯息,并相互通报;提供事件原因分析及改善计划;督促责任人妥善处理纠纷,并就确保受害人权益给予积极协助等。
此外,双方还同意建立两岸业务主管部门专家定期会商及互访制度,就双方食品安全制度规范、检验技术及监管措施进行业务交流及讯息交换。
食品安全联系渠道已启动
这是“奶粉事件”发生后,海峡两岸为维护消费者权益、维护两岸贸易健康发展而达成的重要共识。
今年9月28日,在海协会和海基会的安排下,两岸食品卫生和检验检疫专家在北京就“奶粉事件”进行了沟通。双方代表就建立及时、有效的食品安全联系渠道和通报机制达成共识。该机制将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在海基会和海协会的框架下进行安排,二是由两岸食品卫生和检验检疫方面进行直接的业务沟通。这一机制已于10月6日正式启动。今后凡是涉及两岸食品安全的问题,都可通过这一渠道沟通协商、合作解决。10月27日,两会在深圳举行预备性磋商,同意将两岸食品安全问题列入今年第二次协商议题。
综合本报记者 李静睿、新华社报道
■ 解读
食品安全协议有利食品互信
对于《海峡两岸食品安全协议》的签署,中国社科院台湾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褚静涛分析说,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两岸一直在围绕最基本的“三通”问题进行会谈,这次签署的有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协议,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示出两岸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同时凸显出大陆对台湾民众诉求的了解和关心。
他说,随着两岸交流的进一步扩大和深入,两岸的食品交流会更多,双方相互通报涉及两岸食品贸易的食品安全信息,建立两岸重大食品安全协处机制,对增加两岸民众对相互食品的信任都是有好处的。本报记者 吴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