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鞋有薄底、厚底之分,鞋的材料由缎、绒、布等制作。在民间劳动者有穿草鞋、棕鞋的。在南方,穿木屐的人较普遍,沪地还有一种画屐,是在木屐上画些装饰纹样。 清代妇女讲究穿木底鞋,尤其满洲贵族妇女穿木底高跟鞋更为普遍,有“旗鞋”之称。鞋底形状有“马蹄形”、“花盆形”。鞋的跟底面有白布包裹,上面有刺绣和穿珠等装饰。 旗鞋(花盆底鞋、高底鞋、马蹄底鞋),是满族特有的一种绣花鞋,因其底似花盆而得名。鞋底以木制成,外裹白布,一般为7厘米,最高的可达13厘米,鞋帮饰花草和鸟等刺绣。有的鞋底上山有绣花图案,脚尖处有丝线编成的穗子及地,清代特别盛行,连慈禧太后也常着此鞋。 . 关于花盆底鞋的起源,民间有三种说法:第一,认为满族妇女爱穿旗袍,置高底,可使旗袍不拖地,又不暴露双脚。第二,认为满族妇女为了增其身高,表现女性的婀娜多姿,故置高底。第三,满族妇女上山劳动为防蚊叮,同时免使鞋底遭泥湿,故习惯在鞋底部附木块,后发展为花盆底鞋。 具有清代特色的还有帝后靴鞋。自周代开始,历代封建统冶者都建立了一套完备的服饰制度。服饰成为等级的标志,皇权的象征,特别是帝后穿着的首衣、上衣、下衣、足衣都有严格的规定。到了清代,这种规定发展到了极致。 清代制革技术已相当成熟,皮制鞋履大行其道,其中有富有童趣的翘头童鞋、典型的高筒毡靴,尤其是古老厚重的皮钉靴,是当时雨天防水的水靴。 |
|手机APP|手机客户端|留下鞋印|站点帮助|Archiver|小黑屋|中国鞋文化网 ( 京ICP备05011923号 友情链接QQ:44866083 )
GMT+8, 2024-11-24 04:01 , Processed in 0.11752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