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国鞋文化网 门户 文化资讯 查看内容

鞋文化、鞋艺术与鞋设计

2008-10-25 00:15| 发布者: 圆口布鞋哥哥| 查看: 1037| 评论: 0|原作者: chishoes|来自: 网络

    鞋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实践中创造的鞋靴形态及其体现出的人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中国鞋文化的研究由来已久,在服饰文化中或多或少会涉及到鞋,但真正作为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独立分支进行研究与梳理,大概是近十年的事情。先有《中国鞋文化史》,后有《中国鞋履文化辞典》等鞋文化专著,一些研究机构、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始涉足鞋文化研究领域。今天的鞋文化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从单纯的鞋文化研究转向鞋文化与现代鞋靴设计的关系及现实意义等诸多更深的层面。一是为了梳理中国历代鞋饰艺术,探讨其文化内涵;二是为了促进制鞋行业设计理念的提升,从根本上扭转模仿国外鞋样款式的顽疾,使文化研究与产业结合。所以,继承是基础,发扬是关键,鞋文化研究为了今天的鞋业发展才是现实目标。  从鞋的产品性质分析,生活用鞋,首先是保护脚的穿用功能,其次是表现出的艺术价值,深层次的是包含的文化品位。因此鞋靴设计必须以实用舒适为前提,以隐含的时尚文化为追求目标,并赋予艺术化的外貌,这才是真正的现代鞋靴设计。我们剖析一下国内外经典时尚的鞋靴,不难发现这条脉络,所以,文化是鞋靴设计之魂,艺术是鞋靴设计之根,实用是鞋靴设计之首要条件。

        鞋,古称“足衣”,是人人必须,天天必用之物品。鞋的作用不仅在于保护脚,满足人们生活、学习、劳动的使用要求,而且还要美化脚,配合服饰的总体需要而美化环境、改善人们的生活。鞋的这种双重功能从鞋的起源到发展都贯穿其间,而完善和协调两种功能正是鞋靴设计的追求目标。

        一、鞋饰的起源与发展

   在人类“食其肉而用其皮”的原始时期,出现了最早的鞋饰,称为“兽皮袜”或“裹脚皮”。战国时期哲学家韩非在《五蠹》一文中,描述的情形为:“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后来,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穴内发现的距今约一万八千年的骨针,证明了缝纫制作鞋靴的历史。但此时的鞋靴还停留在帮底不分的简陋的“兽鞋”状态,近代北方的乌拉鞋依然保留着原始鞋的形制,乌拉鞋一般用生牛皮制成,内垫乌拉草或麦草,十分暖和,出脚汗后,只须将草取出在太阳下晒干又可重新使用。

  帮底分件、帮面镶拼、反绱工艺被称为我国古鞋的三大成就,首先得益于皮革鞣制技术的发展,《考工记》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等。其次从麻到布的纺织技术的出现带动了人们对帮面美观的追求。近代皮鞋工业是伴随着1858年,美国人莱曼·B·布莱尔(Lyman·B·Blake)发明的把鞋帮和鞋底缝在一起的机器在欧美普及起来的。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人穿着缝条工艺制成的皮鞋来到中国街头,启蒙了中国的皮鞋修理业,接着前店后厂的皮鞋作坊在上海兴起,广州受国外的影响也较早地开设了皮鞋工厂。1919年中国建立了第一家皮鞋厂——上海北京皮鞋厂。

      二、皮靴的诞生与民族鞋饰

   靴始于战国时期,由西域少数民族传入中原,成为汉民服饰的一部分,《释名》云:“古有舄履而无靴,靴字不见于经,至赵武灵王始服。”最有代表性的是著名的“六合靴”(也称皂靴),隋、唐、宋、元、明代皆穿用,以皮革为之,清代改为布靴。

        历代少数民族鞋靴凝聚着历史的足迹和人们的智慧,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通常分为皮靴和布靴两种,皮靴中有皮筒皮底和皮筒布底之分,布靴有布筒皮底和布筒布底之分。流行于我国北方的广大地区,主要有蒙古、藏、维吾尔、达斡尔、锡泊、满、鄂伦春、朝鲜和赫哲族等。

  出土于新疆楼兰的羊皮女靴,是新疆原始社会时期贵族妇女的鞋饰,做工精巧,已脱离了用整块兽皮裹在脚上的原始鞋状态。整双靴由靴筒和靴底两大部件组合而成,说明四千年前的西域民族已经懂得采用兽皮的不同部位制作帮和底了。

        我国少数民族皮靴各具特色,传统蒙靴分布靴和皮靴两种,布靴用厚布或帆布制成,穿起来柔软轻便。皮靴用牛皮、马皮或驴皮制成,结实耐用,便于御寒防水。生活在高寒积雪地区的藏民,喜穿皮靴(牛皮)和布靴(平绒和条绒),毡里,皮底,以红色最流行。维吾尔族形成了穿鞋套的习惯,目的是为了保护靴、鞋、袜免受雨雪侵蚀,入室即脱去鞋套。满族缎靴分为一般穿着的尖头靴和入朝时穿的方头皂靴……。这些都是各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写照,也是各民族鞋艺术的瑰宝。

         三、布鞋的艺术——绣鞋

  布鞋是随着纺织的出现而诞生的,在织布以前,古人有过一个编织阶段,用野麻编织鞋履等。所以先有编织,后有纺织,在编织的基础上发展了纺织。古时的布不是棉布,而是葛和麻的纺织物。葛是我国最早的纺织原料,也是最早制作布鞋的材料。古诗云:“纠纠葛屦,可以履霜”和“冬皮屦,夏葛屦”之句。葛屦就是最早的编织布鞋。商周时代,布鞋中有一种“舄”,这是一种以帛为面,以木为底的布鞋。

  刺绣是中国优秀的民间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在秦汉时期,随着纺织刺绣工艺的发展,鞋饰逐渐从质朴走向华丽,到西汉时,纺织业已是手工业中的重要部门,纺织原料已有毛、麻、丝、葛四种,以丝为主。魏晋南北朝时,丝履依然十分流行。至隋代,舄的鞋面仍为帛,但鞋底用重皮而不用木了。自唐代起始有锦靴,唐代云头锦鞋(1969年在阿斯塔那出土),材料和制作工艺精良,外观十分华丽。宋代鞋饰以锦缎为主,上面绣有各种图案,按其材料、制法、装饰不同,分为绣鞋、锦鞋、缎鞋、凤鞋和金镂鞋等。

  刺绣工艺到清代已非常发达,有各种不同的传统针法,其中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绣,这对清代的绣花鞋无疑是一大推进。辛亥革命后二十年代,上海“小花园”鞋店的四季绣花鞋最具代表性,即“春鞋绣玫瑰,夏鞋绣荷花,秋鞋绣菊花,冬鞋绣梅花”。

        四、技术与艺术的结晶——纳底布鞋

  纳底布鞋是中国鞋史中的伟大成就,至今依然使用。始于周代,首先为军队所用,然后向民间普及开来,这是摩擦原理在制鞋领域中的首次应用,今天的防滑靴也许就是纳底鞋的沿袭。

  清代时,男子布鞋采用线纳鞋底,有厚薄之分。鞋面为缎、绒和布,鞋口较浅。鞋头有鹰嘴尖头式,也有如意挖云尖头式。分单梁或双梁式样。

  创建于咸丰三年(1853年)的北京“内联升”布鞋老店创造的千层底布鞋,鞋底前掌薄后跟厚,结实耐磨,不走型变样,具有冬御寒,夏散热等优点。可制成单梁鞋和双梁鞋,尖口、圆口及大舌棉鞋等。千层底布鞋制鞋工艺精细考究,形成了一套严格的操作规程,是技术与艺术的集合。

  到了20世纪20年代,纳底布鞋又派生出线纳皮底布鞋,以上海“小花园”鞋店为代表。鞋底为优质黄牛皮,厚约1.5cm,采用暗绱法,这种纳底鞋即使断了其中一针的线,也不会影响其它针脚线,主要用于制作男棉鞋。

        五、鞋文化与鞋艺术的相融与补充

  文化是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具有不可逆的传承性。虽然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与设计师,总是企图摆脱传统文化的阴影,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里程碑,但传统文化还是如影随形,到处可见。因此,鞋文化必然对鞋靴艺术设计产生深刻的影响,并通过艺术与科技,或直接或间接地对现代鞋靴产品设计产生连带的巨大影响。

  艺术,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的审美需求,以一定的物质形式和情感为中介,表现社会生活或艺术家思想情感的审美形态。艺术是社会审美意识和精神文化创造的凝结,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只有人类才能够欣赏艺术。艺术分为二大类,一类是空间艺术,如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另一类是时间艺术,其形象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丰满形成起来的,如音乐等。鞋靴有一定的空间大小,有形象有体积,鞋靴设计的形态、色彩、装饰等均应纳入空间艺术表现的轨道。同时,鞋靴属于服饰的组成部分,服饰具有时效性,即具有时间艺术的性质,所以鞋靴设计同时具有时间艺术的属性。

  艺术与文化相辅相成,艺术是文化的外化,文化是艺术的结晶。文化属意识形态范畴,艺术依靠造型形体和意识形态共同展现设计师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改造和感悟。因此,文化与艺术在许多领域内表现出其融合性,却在人类社会实践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鞋文化是鞋设计的源泉,鞋艺术是鞋样设计师智慧的结晶,鞋样设计是鞋文化内涵结合现代科技的结果,鞋文化与鞋艺术相容互补。

        六、鞋文化是现代鞋靴设计师创作理念之灵魂,是改变模仿现象的一剂良药

  设计将人类的精神意志体现在造物中,并通过造物具体设计人们的物质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就是文化的载体。一切文化的精神层面、行为层面、制度层面、器物层面最终都会在人的某种生活方式中得到体现,即在具体的人的层面得到体现。所以说设计在为人创造新的物质生活方式的同时,实际上就是在创造一种新的文化。

  鞋靴设计必须溶入文化和传统,形成自己的风格。要综合出总特征和总趋势,体现出设计的意境,使鞋靴产品能与现代社会相和谐而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如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鞋与日本、港台等亚洲国家的鞋各有特点,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传统。而我国制鞋行业,模仿欧洲以及港台的款式较多,要改变现状,使国产鞋靴真正走向世界。就要求我国鞋靴设计师在吸取国外先进设计理念、设计风格的同时,必须把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风土人情融入到鞋靴产品的设计之中,这样开发设计的鞋靴才能打入国际市场,创世界名牌。

  鞋靴设计受环境、服饰、使用对象、心理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其形象由款式、楦型、材质、色彩、饰件等造型元素构成,本身就是一个艺术设计问题。因此,扎实的艺术设计理念和创意技巧是鞋靴设计师的基础,掌握现代鞋靴设计艺术的前沿知识,才能保持鞋靴艺术设计的独立性和原创性。而创意的源泉来自于设计师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正是我们研究鞋文化的重要目的。需要注意的是,鞋文化不等于鞋历史,鞋的历史很长、有些很陈旧,但鞋文化是那些凝结在历代鞋饰上的风格和时尚,对今天和明天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它是鞋文化的精华。

  传统的鞋文化与鞋艺术对于现代鞋靴设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它们不但为我们提供了直接的设计资料与信息,更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灵感。现代鞋靴设计仍旧包含着传统鞋文化的精神,所不同的是,它使用了新材料、新工艺、新设计。但是,文化的精神却在科技进步和艺术探索中得到传承。

       结语

  鞋靴设计乃至产品设计都应该使艺术与文化共同体现在作品中。只有这样,才能把一件看似相互矛盾的东西(商业的要求和文化的要求是有矛盾的,艺术的要求和市场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做成精品。同时,鞋靴设计必须把中国传统鞋文化的精髓,融入西方现代鞋靴设计的理念中去。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相融并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在对中国文化深刻理解上的融合。

  纵观历史,鞋靴设计一直徜徉在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时尚之间。中西结合,以中为主;古今结合,以今为主;源流结合,以源为主。文化、艺术与设计如鱼得水,须臾不可离开。

参考文献:
1、骆崇骐著,《中国鞋文化史》,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9月
2、田颖拓,《传统文化文化与现代设计》,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QQ|手机APP|手机客户端|留下鞋印|站点帮助|Archiver|小黑屋|中国鞋文化网 ( 京ICP备05011923号 友情链接QQ:44866083 )

GMT+8, 2024-11-24 00:40 , Processed in 0.06398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