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类文明衍生物的鞋履文明,是根植于特定文化模式中的社会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有着与社会背景相对应的现象。鞋靴的形成与发展标志着人类由蒙昧经历野蛮而走向文明的漫漫历程,与服饰文明一样和人类有着其它物品无法比拟的亲密关系。 鞋履的变化不完全是随意的、不可捉摸的,它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特征,是时代的一面忠实的镜子。刚刚过去的一百多年,中国社会经历着巨大的转型——真正的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而随之带来的是,那些与农业文明风雨同舟、与几千年封建思想相伴的,原始的、朴素的,同时传递着深厚情意的鞋履正在自然的消亡与流失。农业文明以手工为主的鞋履虽然在款式和造型上没有现代鞋履的多姿多彩,绚丽夺目,但它所蕴集的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亲情、爱情、友情,在今天看来是一种对恶劣生存环境的正视、反抗,对博广的大自然和飘渺的神灵的敬畏,对新生命的百般呵护,对年长者的祝福、祈祷,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憧憬等等,这些都是现代金壁辉煌的商店中,那些面无血色、冷冰冰的华丽鞋履所没有的。因此,本文选取了部分有代表性的鞋履,以此来收集、梳理那些现在正在从人们生活中慢慢消逝的鞋履款式。 1、解放鞋 但由于解放鞋采用纯棉材料制作鞋面、鞋里,不结实,战士们经常是一年穿破五六双解放鞋。加之解放鞋透气、透湿性差,容易滋生细菌,常常散发出难闻的气味,有的人甚至因穿着解放鞋而得了脚气。因此,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解放鞋日渐失去了往日的风光,但穿的人还是不少。1990年生产解放鞋的军工企业转为地方企业后,仍继续为乡镇、农村居民生产解放鞋,因为一双几元低廉的解放鞋对不少“老(区)、少(数民族)、边(疆)、山(区)、穷(贫困)”的居民还是很便宜和耐用,但销售量已经一年比一年少,因为各种中高档旅游鞋、休闲鞋已经逐渐占领市场的绝对优势。 2004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决定解放鞋正式退役。如今,很少有人再穿解放鞋了,虽然现在在一些乡间也还能买到解放鞋,但其质地是远远无法与昔日的解放鞋相提并论了,更准确点说,解放鞋已从人们生活中基本消失了。 2、塑料凉鞋 出生在文革前后的人,很少有人没有穿过塑料凉鞋的。1964年,青岛塑料厂在生产聚乙烯塑料鞋底的基础上,用聚乙烯树脂为原料,采用注塑模压法试制成功塑料凉鞋(又称全塑鞋),投入批量生产,注册商标为“金猫”牌。产品分男凉鞋、女凉鞋两大系列,有大、中、小各种规格,投放市场立即受到消费者欢迎。 根据塑料的质地,塑料凉鞋有硬塑料凉鞋和软塑料凉鞋之分。硬塑料凉鞋常常会把人的脚磨出许多血泡,使人脚穿着后常常“伤痕累累”。软塑料凉鞋虽然不致有如此惨烈的下场,但由于怕高温且比较容易损坏,也让人穿着很不舒服。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由于塑料凉鞋是用聚乙烯、聚氯乙烯等树脂加工而成的,里面还加入了增塑剂和发泡剂等化学原料,这些化学物质对人的皮肤有一定的刺激性,长期接触,容易引发糜烂以及起水疱等症状的塑料接触性皮炎。而且,随着温度的升高,穿塑料凉鞋的患病几率也将升高,一般气温超过35℃,就不宜长时间穿塑料凉鞋。但是,纵然有那么多的不足和缺点,由于它们价格的低廉、款式多样,特别是在农村,农村道路大都是土路,塑料凉鞋结实耐磨,又防水,无论是下地干活还是走亲访友都很方便,而且有时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所以塑料凉鞋很快地在中国大地上流行开了。 塑料凉鞋的走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修理的方便,一般的塑料凉鞋穿坏了自己都能修补。通常家庭使用一种细长,尖端扁平、尾端套有木柄的铁棍,补鞋时,先把铁棍的尖端在蜂窝煤炉上烧的发红,然后迅速地将拿出地铁棍尖端伸进塑料凉鞋的破裂处,另一只手紧紧的把裂缝的两侧向中间用力按,或者是用另一块废弃的塑料用灼热的铁棍烧化后粘接,有的甚至直接使用钢锯条片放在炉中烧热,再把备用塑料片焊在坏的部位上就又能穿了。 今天,除了塑料拖鞋,塑料凉鞋已经很难在都市的商店里看见了,但在乡村的集市上,在那里,塑料凉鞋还有着它自己或大或小的市场。 3、草鞋 草鞋做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 是中国流行最久的鞋。揭开历史发展的扉页,不难看出草鞋的产生与发展,无论是哪个时期都浓缩了那一时代我国劳动人民的灼灼智慧。从某种意义而言,草鞋的发展史亦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史。从浙江省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中发现,中国人利用植物的枝叶、根茎为原料编织穿戴用品至今已有七千余年的历史。 传闻草鞋起源于夏朝,至春秋战国时代,王公贵族都争相穿用,历史上就有庄子穿着自己编的草鞋去见魏王的故事。后来,草鞋以其固有的特色与内涵,塑造了一种特有的文化氛围,亦树起了一道朴素而雅致的风景线,上至宫廷显赫,下至莽野村夫都能穿用,使之成为绝大多数人生活中的一种必备品。当然,草鞋的整个发展历程乃至当代,它的主格调并非是亮丽与华贵,这恰恰如同我国朴实无华的劳动人民在默默地劳作与无私地奉献进取中,创造出的那种中华民族特有的以艰苦奋斗精神为主旨的文化范畴。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靠体力、靠自己血汗为生的农民来说,草鞋长时间以来都是最为经济、简便的。因为一来地上总难免有尖锐物,光着脚板容易扎伤;二来光脚板走路也容易滑,三是到了秋冬季节,光脚板直接接触冰冷的地面更受不了,所以除了要下水田没办法,在旱地里干活总是要穿鞋的,但布鞋不耐磨,做农活穿不起,世代传下来的就是实惠的草鞋。 草鞋也是中国人值得纪念的一种鞋,是一种闪光的“英雄鞋”、“红军鞋”:它曾伴随伟大的红军战士走过了长征中的千难万险,走出了中国发展史的一页神奇,走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走出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与未来。 草鞋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别的鞋都是新的好,唯有草鞋却是旧的好。如果你是天生一双细皮嫩肉莲花脚,那就千万别穿新的草鞋,要先请别人穿旧穿软,否则新草鞋会把脚磨得皮开肉绽,血肉模糊,真是脚脚钻心、步步滴血。 在鞋履款式层出不穷的今天,草鞋似乎已经被人们所淡忘,不过最近在一些旅游点上,许多人把草鞋当作有特殊收藏价值的民间草编工艺品而争相购买,而且价格不菲,有的甚至卖到上百元,这也许就是草鞋在中国人心中那种独特的文化魅力吧。 4、三寸金莲 三寸金莲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鞋履,它的存在是和中国古代妇女的缠足现象密不可分的。缠足现象始于五代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嫔妃窅娘用布帛缠脚,使其呈“新月”状,穿着素袜,在黄金做成的莲花台上翩翩起舞,活像仙女下凡,李煜看后十分喜欢。这种风气先兴起于宫帷之中,后在民间风靡,到北宋神宗熙宁年间就广为流传了,并把缠脚当成了妇女的美德,把不缠脚当做耻辱。 民间谚语说得十分形象:“裹小脚一双,流眼泪一缸”。“三寸金莲”名字虽雅,但却是女孩子以健康为代价用血泪换来的。缠足开始的年龄,大概从4、5岁开始,耗时3~4年,到7、8岁初具模样。据介绍,当时的女子,从还是孩子时开始就以热水烫脚,趁着脚还温热,将脚拇趾外的四个脚趾向脚底弯曲,紧贴脚底,并在脚下趾间涂上明矾,时间一长,脚缠得脚底中间形成一个深深内凹的凹陷,脚背上面隆起,自足踝到足尖形成一个后高前低的陡坡,而且脚底缝口愈深、脚背愈隆。脚底凹陷的结果又使得脚型短小。脚下趾之中,只有大足趾孤零零地一个向前伸展,其余四趾都已被折压得贴伏在脚底之下,一字并排,好像贝壳一样地排列,其中小趾陷入脚底心的凹陷中。就是这样畸形模样,却在当时被誉为“美足”。 小脚虽然实在是难让现代人感到“美”,但是三寸金莲鞋却的的确确是一件艺术品。三寸金莲鞋又叫尖鞋、弓鞋,顾名思义,它的鞋底就像尖尖的大辣椒。尖鞋一般颜色鲜艳,红色、绿色、蓝色都是常用的颜色,只有上了年纪的妇女才会穿黑色等较暗的颜色。鞋帮缝的是明线,缝好以后用彩色丝绒线倒勾三圈,做工十分精细。三寸金莲鞋上最漂亮的要数上面的精美的装饰、镶边和绣的各种花纹图案了。这些纹饰都与对吉祥、幸福的祈祷有关,如双飞的蝴蝶、戏水的鸳鸯等,其色彩的搭配、线条的流畅、形象的逼真、构图的和谐,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幅精美的工笔画,令人叹为观止。三寸金莲的种类很多,分类也很细,根据用途的不同可分为睡鞋、看鞋、套鞋、婚鞋、丧鞋等等,这些都是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 随着民国初期政府提倡的放脚运动,各地都纷纷成立的“放脚会”,裹脚行为才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并逐步被大家所接受,三寸金莲作为裹脚的产物也一步步退出历史舞台最终进入博物馆。然而在那些偏僻的乡村,到现在还有三寸金莲的身影,象被誉为“小脚村”的云南通海县的六一村,至今还生活着上百位缠足的老太太,她们大多经历缠缠放放,放放缠缠,有的老人差不多到共和国成立前后才放足,称为“解放脚”。 5、虎头鞋、猫头鞋 在中国的千百年历史中,为了保佑新生命的健康成长,长辈们在给孩子做鞋时常常把鞋履形状制作成某种动物,如虎头鞋、猫头鞋、狮子鞋、兔儿鞋、鸡头鞋等,这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虎头鞋和猫头鞋了。 虎头鞋,顾名思义,就是鞋头呈虎头形状的童鞋,人们认为虎是百兽之王,穿上虎头鞋可以辟邪恶保平安,护情孩子健康成人。虎头鞋流行于江南江北广大地区,但地方不同,其的风格也不同,有的只做虎头鞋脸,有的把左右鞋帮做成虎身,有的还在后跟加一条小尾巴,又好看又能当鞋拔,有的还做四只虎脚,平摊在鞋底两侧,加宽鞋底,保护儿童不易摔跤。虎头鞋一般用布料制作,有单鞋和棉鞋之分,面料多采用红、黄、蓝及黑色。虎头鞋做工复杂,仅虎头上就需用刺绣、拨花、打籽等多种针法。鞋面上虎嘴、眉毛、鼻、眼等处常采用粗线条勾勒,夸张地表现虎的威猛。民间制做此鞋时,还常用兔毛将鞋口、虎耳、虎眼等镶边,红、黄 、白间杂,轮廓清晰。对于孩子来说,虎头鞋鲜艳的色彩,夸张的结构,自然就有很大的吸引力,孩子穿上虎头鞋后,兔毛随风飘动,虎头也有了动感。 现在,在一些农村地区人们仍认为虎头鞋能除恶魔保平安,因此都要给孩子做双虎头鞋穿。有些地区还讲究穿三双虎头鞋,并保留让姑姑做三双不同颜色的虎头鞋送侄儿的风俗。俗语有:“头双蓝(取谐音拦,即拦住不大折),二双红(红能辟邪,可以免灾),三双紫落成(意即孩子在自家长大成人)。”有了蓝、红、紫三双不同颜色的虎头鞋,孩子必会安然无恙。 猫头鞋也是民间一种很常见的儿童鞋,它与虎头鞋不同的是猫头鞋起源于明朝的宫廷,一开始是宫女鞋,又称为“鼠见愁”。流入民间后,猫头鞋就渐渐成为儿童鞋了,因为传说猫是老虎的老师,也是一种很厉害的动物,而且猫能捉老鼠,是人的好朋友,所以就认为小孩穿猫头鞋也能辟邪。猫头鞋流行于江南水乡,特别是苏南太湖地区,据说是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要一连穿破七双才能长大。猫头鞋用蚕茧剪成猫的眼睛和鼻子打成底样,然后再成彩色的丝线刺绣。白线眼睛黑线眸子,黄线绣成大鼻子,嘴和胡子用红绿线,再用绸布做猫耳,形象逼真,纤巧精致。 我国儿童兽鞋的产生,在民间有着深远的根源。它不仅适合儿童兴趣而且制作精巧、样式多样,深受家长和孩子们的喜欢。虽然目前有部分地区,特别是城市,已经消声匿迹。那里的人们都去选购那些现代化的多姿多彩的童鞋,对传统的儿童兽鞋就很少看到。但在广大山村乡区,仍在流行。尤其是它那蕴藏的文化内涵,深为群众接受。从发展来看,儿童兽鞋还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逐步走向消逝。 结束语 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新生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历史的必然,时刻都会有旧的事物在消亡,也时刻会有新的事物取而代之,只有这样,历史才会发展,社会才会进步。但是我们不能忘了,那些已经消逝或者正在消逝的事物,也曾经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人类文明的见证,是时代发展的标志。本文列举的几种鞋履款式只是我国浩瀚的鞋文化海洋中的很小的一部分,还有其它很多正在消逝的鞋履都需要鞋靴工作者去搜集、研究,以此来保护、抢救我国宝贵的鞋履文化资源。 |
|手机APP|手机客户端|留下鞋印|站点帮助|Archiver|小黑屋|中国鞋文化网 ( 京ICP备05011923号 友情链接QQ:44866083 )
GMT+8, 2024-11-24 00:47 , Processed in 0.13173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