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国鞋文化网 门户 文化资讯 查看内容

经典重读:名家笔下的长征

2008-9-6 01:08| 发布者: MacDino| 查看: 832| 评论: 0|原作者: admin|来自: :解放军报 作者:略 中国鞋网 2006年10月28日

    读史便知,长征中许多连队最先倒下的常常是炊事员。这篇用白描手法创作的短篇小说,虽是老故事读来同样感人至深。为了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老班长总是想方设法钓鱼熬野菜汤给大家吃,而他自己,却悄悄“嚼着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最后饿死在草地上。全文言简意赅,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将老班长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高大形象写得栩栩如生。关于情感表现,作者多次写到主人公“我”的“哭”。哭得入情入理,催人泪下,也多处写到老班长的乐观情绪,同样也是撼人心魄。写好人物,文不在长短,这篇作品只用2000多字,老班长这个人物却跃然纸上,堪称短篇之经典。——陈先义     
  
  金色的鱼钩(缩写) 
■陆定一 

    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赶不上队伍了,指导员派炊事班长一路上照顾我们。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不到半个月,两袋青稞吃完了,饥饿威胁着我们。一天,老班长在给我们洗衣裳时,忽然看见一条鱼跳出水面。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了钓鱼钩。这天夜里,我们喝到了新鲜的鱼汤。 
    以后,老班长尽可能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这样我们总能喝上热气腾腾的鲜鱼野菜汤。可是老班长自己呢,我从来没见他吃过一点儿鱼。 
    有一次,我禁不住问他:“老班长,你怎么不吃鱼啊?” 
    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地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 
    我不信,等他收拾完碗筷走了,就悄悄地跟着他。只见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老班长就支吾着说:“我,我早就吃过了。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 
    “不,我全知道了。”我打断了他的话。 
    老班长一把把我搂到身边,轻声说:“小声点儿,小梁!咱们俩是党员,你可不要再告诉别人。弄点儿吃的不容易啊!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还有,我的眼睛坏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 
    我再也忍不住了,抢着说:“老班长,以后我帮你一起找。” 
    “不,你的任务是坚持走路,安定两个小同志的情绪,增强他们的信心!” 
    望着他那十分严峻的脸,我一句话也说不上来,扑倒在他怀里哭了。 
    第二天,老班长端来的鱼汤特别少。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两个小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端着碗不往嘴边送。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他说:“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 
    挨了一天又一天,渐渐接近草地的边了。这天上午,老班长快活地说:“同志们,我去弄点儿好吃的,鼓一鼓劲,一口气走出草地去。”说罢,他就拿起鱼钩走了。但是过了好久,还不见他回来。我们在一个水塘旁边找到了他,他已经昏迷不醒了。要挽救老班长,最好的办法是让他赶快吃些东西。我们立即分了工,我去钓鱼。 
    当我俯下身子,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的时候,老班长微微地睁开眼睛说:“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老班长用粗糙的手抚摸我的头。突然间,他的手垂了下去。 
    “老班长!”我们叫起来。但是老班长的眼睛慢慢地闭上了。 
    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原文选自《红旗飘飘》】 

    经典回味:有些人,正因为走远了/才离我们越来越近/有些东西,正因为太小了/才显得越来越有分量/革命曾是那样无助/不得不向一汪水探讨生活/革命又是那样坚韧/危难里也荡开希望的波光/光芒中,草地沸腾了生活/友爱挽起了臂膀/即使日后啊/故事演绎成时尚的休闲/那历史的鱼儿/还会在我们视线里穿梭来往      
    开掘好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的富矿,老作家王愿坚是最早的倡导者之一。他身体力行,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其中,《七根火柴》这篇短短2000多字的作品,通过描写草地气候变化,烘托出卢进勇的苦恼、焦急和对火的期盼,而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七根火柴,更充满了高尚的同志情、战友爱。作品采用由小见大的写法,赋予司空见惯的事物以不同寻常的意义,赞颂了无名战士的高贵品质。作品有六处写到“火”,在这里,“火”的意义除了写草地艰苦岁月,更是象征无名战士的赤诚之心。作者巧妙运用烘托、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使无名战士的形象饱满而丰富,放射出灿烂的异彩。作品以短见长,具有典范意义。——陈先义      

    七根火柴(缩写) 
      ■王愿坚 


    天亮的时候,雨停了。 
    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一阵凉风吹得他连打了几个寒颤。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连路也看不清了。他苦恼地叹了口气。因为小腿伤口发炎,他掉队了。 
    “要是有堆火烤烤该多好啊!”他使劲绞着湿透的衣服想到。他也知道这是妄想——就在他掉队的前一天,他们连里已经因为没有引火的东西而只好吃生干粮了。 
    “同志!——”这声音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 
    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才看清楚那个打招呼的人。他倚着树根半躺在一汪浑浊的污水里。他的脸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像一块黑毡糊贴在前额上,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无力地闭着。 
    卢进勇看着这情景,眼睛一阵酸涩。他赶忙把自己仅剩的一小团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 
    那同志吃力地抬起手推开他的胳膊,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 
    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卢进勇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也许他能活下去!” 
    好大一会儿,那同志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 
    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 
    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在那人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嗦嗦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着一小堆火柴。焦干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簇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同志,你看着……”那同志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数完了,又询问地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 
    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爆发着一种喜悦的光。只见他合起党证,双手捧起了它,小心地放进卢进勇的手里,两眼直直地盯着他的脸:“记住,这是,大家的!”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卢进勇觉得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天黑的时候,卢进勇追上了后卫部队。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在风雨、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着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咝——咝”地响着…… 
    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其余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又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一,二,三,四……” 

                                   【原文选自《王愿坚小说选》】 

    经典回味:当万丈光焰映红苍穹/革命的烈火,连起戈壁田园,千重关隘/那光热的源头/却是一根火柴/微不足道的火柴/风雨中点燃明亮的篝火/让华夏的天空/雾散云开/都说这是一个奇迹/重重围追堵截中/这一支队伍,却常立于不败/薪火相传,绝处逢生/在招展的红旗后/我看到/那比日月更光辉的/党证里的七根火柴      
    这是一座永恒的雕像——他的步伐已经停止,他的高尚精神却感染着激励着千万人前进。冰天雪地之中,因为没有起码的御寒衣物而冻死的人,竟是亲手掌管和发放了一支千万人的队伍衣装的老军需处长。这就是红军一定会打败白军,共产党一定会战胜国民党的缘由所在啊。将军因为痛惜被冻死的战士的生命,始而暴怒,继而震惊,恰是现场氛围与艺术表现上的先抑后扬,匠心独运地赋予了老军需处长的形象以沉甸甸的思想艺术分量。——丁临一     

  
  丰碑 
  ■李本深 


    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一只冰坨了,狂风狼似地嗥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了伤号骑。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他不时被寒风呛得咳嗽着。他要率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等待着他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可能三天两头吃不上饭,可能要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的素质怎么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将军思索着…… 
    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冻死了一个人……” 
    将军愣了一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儿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迷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自然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纸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烟火已被飞雪打熄。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好像要向战友们借火……怎么?他的衣服这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他的御寒衣物呢?为什么没有发下来? 
    将军的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了一下,蓦然转过头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老子要……”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大幅度地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 
    终于,有什么人对将军小声地说了一声:“这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正要发火的手势突然停住了。他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眼睑上,融化成闪烁的泪珠……他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至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雪更大了,风更狂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死者,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地钻进了弥天的雪雾之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在说:“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选自初中语文课本(沪教版)】 

    经典回味:当呼吸都凝固/微笑还在脸庞/哪怕身成寒冰/双眼依然凝望/老军需处长/他派发过几万人的棉衣棉裤/却舍不得/给自己发一件过冬的衣裳/是血脉和信仰/铸成这不朽的雕像/是忠诚与热爱/聚成这冰雪中烈火的光芒/一座座灵魂的丰碑/标示了一支队伍/坚定的方向      
    这是一句永恒的嘱托——一位老战士对于红小鬼的最后的留言是:“要记住革命!”我们不知道他的姓名、职务,却永远记住了一位忘我的老战士形象。据史料统计,红军队伍中指挥员的平均年龄是25岁,战斗员中将近百分之四十年龄在14至18岁之间。这是真正的前仆后继,牢记着先烈的嘱托,年轻的红军指战员们打出了新天地,创建了新中国。作为红军的后代和传人,今天我们更要牢牢记住先烈和先烈的嘱托。——丁临一 

   草地夜行(缩写) 
     ■易茗 


    茫茫的草海,一眼望不到边。大队人马已经过去了,留下一条踩得稀烂的路,一直伸向远方。 
    干粮早就吃光了,皮带也煮着吃了。我空着肚子,拖着两条僵硬的腿,一步一挨地向前走着。背上的枪支和子弹就像一座山似的,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唉!就是在这稀泥地上躺一会儿也好啊! 
    迎面走来一个同志,冲着我大声嚷:“小鬼,你这算什么行军啊?照这样,三年也走不到陕北!”他这样小看人,真把我气坏了。我粗声粗气地回答:“别把人看扁了!从大别山走到这儿,少说也走了万儿八千里路。瞧!枪不是还在我的肩膀上吗?” 
    他笑了起来,和我并肩朝前走。他比我高两头,宽宽的肩膀,魁梧的身材,只是脸又黄又瘦,两只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小同志,你的老家在哪儿?”他问我。“金寨斑竹园!听说过吗?” 
    “啊,斑竹园!有名的金寨大暴动,就是从那儿搞起来的。我在那儿卖过帽子。” 
    一点不错,暴动前,我们村里来过几个卖帽子的人,爸爸还给我买了一顶。回家来掀开帽里子一看,里面有张小纸条,写着“打倒土豪劣绅”。真想不到,当年卖帽子的同志竟在这里碰上了。 
    我立刻对他产生了敬佩的感情,就亲热地问他:“同志,你在哪部分工作?我怎么从来没见过你呀?”“我吗?在军部。现在出来找你们这些掉队的小鬼。”他一边说,一边摘下我的枪,连空干粮袋也摘了去。“咱们得快点走呀!你看,太阳快落了。天黑以前咱们必须赶上部队。这草地到处是深潭,掉下去可就不能再革命了。” 
    听了他的话,我快走几步,紧紧地跟着他,但是不一会儿,我又落了一大段。 
    他焦急地看看天,又看看我,说:“来吧,我背你走!”我说什么也不同意。这一下他可火了:“别磨蹭了!你想叫咱们俩都丧命吗?”他不容分说,背起我就往前走。 
    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也被黑暗吞没了。满天堆起了乌云,不一会儿下起大雨来。我一再请求他放下我,怎么说他也不肯,仍旧一步一滑地背着我向前走。 
    突然,他的身子猛地往下一沉。“小鬼,快离开我!”他急忙说,“我掉进泥潭里了。” 
    我心里一惊,不知怎么办好,只觉得自己也随着他往下陷。这时候,他用力把我往上一顶,一下子把我甩在一边,大声说:“快离开我,咱们两个不能都牺牲!……要……要记住革命!……” 
    我使劲伸手去拉他,可是什么也没有抓住。他陷下去了已经没顶了。我的心疼得像刀绞一样,眼泪不住地往下流。多么坚强的同志!为了我这样的小鬼,为了革命,他被这可恶的草地夺去了生命! 
    风,呼呼地刮着。雨,哗哗地下着。黑暗笼罩着大地。“要记住革命!”——我想起他牺牲前说的话。对,要记住革命!我抬起头来,透过无边的风雨,透过无边的黑暗,我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这条大路一直通向遥远的陕北。我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 

                                      【原文选自小学语文课文】 

    经典回味:有惊喜的相遇/就有依依的惜别/宛若有炫目的幸福/往往就有沉重的牺牲/一条通向新中国的路/他们走出了生命的多重意义/与天并肩和山等重/与江河共舞和草地交锋/有人成了路标有人成了流星/革命,其实就是这样一个人/哪怕双脚陷入了重重绝境/他的发梢依然闪烁着/道道光明      

    这是一件最平凡不过却又最具典型意义的送别物品——寄寓着苏区人民万千情意的一双“红军鞋”。在征程最艰苦、环境最险恶的时候,红军鞋给了红军战士神奇的佑护和无穷的力量。从纯粹的军事常识角度说,红军长征的胜利几乎是无法解释的——一支衣衫褴褛的军队,面对极其强大的敌人的围追堵截,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长途跋涉,红军何以能够绝处逢生?红军鞋就是答案: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我们这支军队就一定无往而不胜。——丁临一      

红军鞋(缩写) 
■刘耀辉
 

    我们来到大雪山下。当地老百姓把大雪山叫做“神山”,意思是说除了“神仙”,就连鸟也飞不过去。 
    为了消除部队的顾虑,毛主席说:“神山”不可怕,红军应该有志气,和神山比一比。这些话,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 
    出发前,上级规定每人要准备两双鞋,把脚保护好。我除了脚上的烂草鞋外,就剩一双拴在皮带上的“量天尺”了。我把它解下来,心里涌起无限的感念。一首在江西中央苏区流行的山歌,又在我的耳边萦绕着:送得哥哥前线去,做双鞋子赠送你,鞋上绣了七个字,红军哥哥万万岁。 
    想起这首山歌,也就想起了我们离开中央苏区时的情形。一个老大爷拉着我的手,把一双“红军鞋”塞给我。这是一双非常结实的布鞋,鞋帮上绣着“慰劳红军战士”的字句。他说:“孩子,这鞋一穿到红军的脚上,那就成了‘量天尺’了,地再广,山再高,你们也能把它‘量’完。”从那以后,这双鞋就挂在我的腰间,成为我最好的伴侣。 
    记得在离开江西的最后一次战斗中,我的脚负伤了。当时既没有医药,也没有担架,我只得每天拖着负了伤的脚,艰难地走着。实在坚持不住了,我第一次从腰里解下“量天尺”,穿在脚上。鞋底软绵绵的,特别舒服。一穿上它,就想起了苏区人民的希望,也就忘了伤痛。不久伤口好了,我的鞋底也磨去了不少,舍不得再穿,就又把它包起来挂在腰上……打遵义,我们连担任攻城任务。打得正有劲,我突然感到腰部有些疼痛。仔细一看,原来一颗子弹穿过鞋子,紧挨在腰骨旁的皮肤上。同志们见了,都说这真是“救命鞋”。可是我也很惋惜,因为鞋子被穿了一个大窟窿。以后,我更加倍地爱惜它。 
    天蒙蒙亮,我们就开始爬山。越向上爬越陡,一会儿竟下起鸡蛋大的冰雹。狂风夹着冰雹,吹在身上,真像刀割的一样。我是个炮兵,肩上扛着45斤的迫击炮炮筒,走起来就更难了。我踏着前面像雪梯似的脚印,一步一步往前移,脚被雪冰得失去了知觉,几次跌倒。每当我倒下,看到脚上的“量天尺”,心里就感到一股热劲,好像苏区的老乡们在背后推着我前进。 
    终于爬过了雪山,我低头看看那双“量天尺”,它沾满了冰泥,脏得不成样子,我赶忙把它脱了下来,磕掉泥巴又挂在腰上。 

                               【原文选自《初中语文选编》】 

    经典回味:望着老区的泪光告别/踩着老人的叮咛上路/把明天挂在腰间/脚下就再也没有畏途/收藏了伤口的疼痛/穿越了子弹的疯狂/征服了神仙的愤怒/这千丝万缕的祝福啊/测试着大地的体温/也丈量出了意志的高度版式设计、题图摄影:陈张平、赵忠路文后配诗:雷从俊、王贞贞 

QQ|手机APP|手机客户端|留下鞋印|站点帮助|Archiver|小黑屋|中国鞋文化网 ( 京ICP备05011923号 友情链接QQ:44866083 )

GMT+8, 2024-11-24 00:48 , Processed in 0.11897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